晚上的时候他们一家人吃的火锅。
卫舒莹第一次吃,不过看起来应当是挺喜欢的。
“舒玉妹妹是有本事的人,居然能想到这样的办法。”她起初听乔氏说卫舒玉开了个酒楼时还有些不相信,现在倒是不再怀疑了。
“如果舒莹姐感兴趣,我可以教你这火锅的做法,等你回夫家了想吃时也能自己做。”卫舒玉说道。
“再……再说吧。”卫舒莹笑了笑,不再说话,转而低头夹菜吃了起来。
经过几番试探,卫舒玉心里的猜想渐渐肯定下来,每次不管是乔氏还是她,只要一提起卫舒莹的夫家,对方都有些含糊其辞。
乔氏倒是真的被她转移了话题好几次都没察觉,但卫舒玉却肯定下来,卫舒莹一定是在夫家出了什么问题,才回来的。而且对方自从嫁人后一直都是偶尔托人带封书信给卫大伯和乔氏,这次回来却这般突然。
不过对方显然也不想提及此事,卫舒玉也没什么立场追问。只想着等有机会和乔氏提一提,这种事,还是当母亲的问比较合适。
不过还没等她对乔氏说,突然发生的一件事情,倒是让全家都知道了卫舒莹到底因为什么才回来。
乌楚攻打大朔,安康帝下令征兵。
锦凤村的人大多都是民户,卫大伯一家也是如此,只要缴纳一定的银两就不用出人去从军。
不过当卫舒玉将这个消息告诉了卫大伯和乔氏时,在一旁听着的卫舒莹却险些打翻茶杯。
“征……征兵?”卫舒莹愣愣的重复一句,然后回过神来,神色焦急的问道:“这是什么时候的事?”
“应当是元日那天下令的。”卫舒玉回道。
看着她的表情,乔氏心里“咯噔”一下,连忙问道:“你怎么这么着急,难道大福也得去?”
仔细回忆了一番乔氏又否定道:“不对啊,我记得他哥就去当兵了,按理说他就不用去了。”
卫舒莹神情苦涩:“大哥他……前些日子同乡一起去参军的人捎回来的信,大哥他已经战死了!”
“这……”乔氏愣住了,许久后长长的叹了口气,坐在炕沿想了许久后,拍了拍卫舒莹的后背:“我的儿,真是苦了你了。”
卫舒莹扯了扯嘴角,露出一个比哭还难看的笑容:“娘,我有什么苦的,事到如今我也不怕丢人了,我其实……是被我婆婆赶回来的。”
“什么!”乔氏一惊,神情变得严肃起来:“到底是怎么回事,你之前怎么不告诉我!”
“这要我如何说得出口……”卫舒莹苦笑着说道。
然后,她才低声的讲了她这次为什么会回来。
原来是她自从嫁到夫家后,总共九年都无所出,引得婆婆很是不满,想要让自己的二儿子休了她再娶一位好生养的,不过她的丈夫一直坚持没同意。
但这种局面在不久之前被打破了,她大伯哥战死,所以家里就剩下她丈夫这一个男丁。
于是她的婆婆就以死相逼,她丈夫无奈之下只能同意再娶,而为了不让新妇感到不舒服,她婆婆就干脆将她赶回来了,她丈夫为了不让她婆婆再伤心,也就顺从了她的提议。
她就在将要年关之时,匆忙的拿了几件衣服和盘缠,和别人合租了一辆马车,狼狈的回来了。
卫舒莹没想到,自己兢兢业业的伺候着婆婆和丈夫,有时还要帮衬着大伯哥留下的妻儿,结果就换来了这样的结局。
“还好娘亲之前给我的书信上写了现在的住处,不然我可能就不知道要回哪去了。”卫舒莹自嘲的笑了笑。
“他们张家欺人太甚!”听过之后,乔氏猛地一拍桌子,胸口剧烈起伏。
卫舒莹赶紧抚着乔氏的胸口替她顺气。
“那你就不回去了吗?”乔氏喘了几口气,稍稍平复了心情,但心中还是存着怒火,皱眉问道。
“怎么回去?”卫舒莹反问一句,“现在张家连我住的地方都没有了。”
乔氏一愣,这才想到,之前卫舒莹说的,新妇已经嫁过去了,按她那个恶婆婆的作风,肯定的让她儿子和新妇同住了,到时候卫舒莹要如何自处?
“回来……也好。”乔氏叹了一声。
卫舒玉听了全程,此时倒是问了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:“那舒莹姐还打算跟你丈夫过下去么?”
“我……”卫舒莹犹豫了一下,“我自然是希望的,但是我想又有什么用,只要我婆婆不改变主意,我估计一辈子也回不去。”
乔氏咬咬牙,“我亲自去和她说!”
卫舒玉听后皱了皱眉,虽然不太赞成乔氏去和对方求情,但是也没有出声阻止。因为古代人的观念毕竟保守,倡导以夫为天。除非是娘家的地位权势明显超过夫家,不然就只能祈祷夫家的人好相处了。
好在卫舒莹也没同意乔氏这个提议,赶紧阻止道:“娘,你不必去,婆婆赶我出来也不是没有道理,毕竟不孝有三无后为大,我这么多年一直无所出,她没让大福休了我已经很好了。”
卫舒玉听了这话不置可否,就这样既不让卫舒莹回夫家,又不干脆休了她,不是让她守活寡是什么?
不过乔氏听了这话后倒是颓然的垂下肩膀,低声喃喃道:“凭什么生不出来就怪你,就不能是她儿子的毛病么?”
“娘!”卫舒莹喊了一声。
而之前一直沉默的听着,但眼眶通红的卫大伯此时也说了一句:“回来也不怕,现在家里好了,我和你娘就是再多养你一个也养得起。”
“爹!”卫舒玉眼眶也红了,自从被婆婆赶回来而一直郁积在胸口的那股愁闷此时已经散了大半。直到此时她才充分意识到,就算是她的丈夫对她再好,也不及爹娘对她的包容和爱护。
卫舒莹擦了擦眼泪,终于露出了回来后的第一个真心的笑容:“我又不是什么都不会,怎么能让你们白养我。”
她在夫家时也是要干很多活的,有时得了空闲还会绣几件绣活拿出去卖了补贴家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