话说五皇子初登皇位,眼前的南朝已是破败不堪,江南大旱,西南巴蜀人民起义,北有匈奴来犯,可谓是四面楚歌。
好不容易在争储一事中取得皇位,却又要处理眼前这么一大堆事。
他不禁感觉到作为一国之君是有多么痛苦了。他竟然有些同情父亲了。
山海关缺少粮草一事,户部尚书周颜良接到消息已久,可是此时他却辗转反侧,犹豫不前,眼下人民百姓就食不果腹,衣不蔽体,却还要强收赋税。
真是君臣百姓,上上下下都有各自的难言之隐啊。
兴,百姓苦。亡,百姓苦。无论在中国历史上那个朝代,王朝的更迭,国家的盛衰,最为受苦的还是黎民百姓。
五皇子明白这些,这也是征粮缓慢的原因,可是无论怎么缓百姓也没办法叫出那么多粮食啊。
这么下去,关外会大乱,就像宁远兵变那次,所以皇帝一直在想一个万全之策。
这天,户部尚书周彦良来到朝上,有事情禀报皇帝。
“参见陛下.........”皇帝这时正紧锁着眉头,见到周彦良来了,就像看到希望一样。
“爱卿此番上朝启奏,有何要事?”
当然,周彦良依然没有征集到粮食,于是如实告诉了五皇子。
“爱卿,朕为此事已经烦恼良久了,只是不知道如何去处理才好,还请爱卿献上一计,就朕于水火之中。”
周彦良一来肯定是有事情要上奏皇上的,这事情就是为此时出一良策的。
“陛下且莫担心,龙体为重,微臣早已经找好办法了。”
五皇子听了这话,眉头大展。
“恕臣直言,君舟民水的道理想必陛下是懂得的,所以这次征集粮食就不要压迫百姓了。”
五皇子听这话云里雾里的,“爱卿,天下粮草出于百姓,不在百姓那里征集该在哪里征集呢?”
“皇上,朝廷上下大大小小的官员,有数百个,其中有许多每年享受国家许多俸禄,却没有为国家做一点事,吏禄三百石,岁晏有余粮啊。”
五皇子一下听明白了周彦良的意思,黎民百姓欺压不得,这些白吃国家俸禄的人为何有不为国家做着贡献呢?
“爱卿所言甚是,不知如何去向他们征粮呢?”
“陛下拟一道圣旨说是国家正值多事之秋,如今边境不安,军队缺少粮饷,还请各位大臣念及先皇之恩,每人依据官员品级大小,依次捐粮,否则朝廷会以为钱财短缺,而裁减朝廷官员,这样百官听了担心自己有被罢官之忧,肯定会想办法上脚粮饷的。”
“好.......”五皇子拍案叫绝,“爱卿真是忠君爱国,为朕出谋划策,好,朕现在就要拟一道圣旨,让百官捐粮。”
“陛下抬举微臣了,臣现在就回家准备好上捐的粮饷,望陛下早日背叛内忧外乱,让臣能看到河清海晏之世。”
“爱卿所言极是,朕不会负你所愿的........对了,周爱卿,你说地方官员的粮饷还用上交否?”
“陛下尚且不知道在这乱世之中有这么一句话,十年清知县,万两雪花银一说?由于天下乱,朝廷无暇管理地方受贿一事,所以地方大贾纷纷向当地官府行贿。”
五皇子深感自己对这个王朝知道的还太少,没想到在这乱世,竟有小官巨贪一事。
“也罢,那我也拟一道向地方官员征粮的圣旨吧。”
“陛下,您这样做真是一代贤君之举,既然这样,微臣先行告退。”
周彦良退下以后,心里想:“想不到新皇虽然年纪尚浅,却心忧天下,为众生着想,我这种贤臣就要遇到这种贤君,噫!微斯人,吾谁与归?”
在五皇子和周彦良看来这种办法真是一个万全之策,可是他们对于很多事还是不了解的。
向中央官员征集捐粮是个不错的法子,可是地方官员若是上缴粮食的话,他们肯定会搜刮民脂民膏了,这样又使天下人不敢言而敢怒了。
这样看来,和原来直接去民间征集粮食又有什么区别呢。
圣旨拟好,百官接旨以后,纷纷各解私囊,不到七日,粮食就已经上缴完毕,另五皇子震惊的是南朝那么多地方官,征集的粮食竟然没有朝廷的官员多。
这是由于地方官员实在没办法再在百姓那里搜刮多少粮食了,自己又不想自掏腰包,这些事情,五皇子还被蒙在鼓里。
粮食差不多够了,看来可以送去山海关以解其燃眉之急。
当下最紧迫的事情处理完毕了,五皇子如释重负,终于可以轻松一段时间了。
但是,他心里也明白,国家还没有稳定,内忧外患,自己不可以有一刻懈怠啊。
作为皇帝,要管理国家大事,每天承上的奏折有数百张,这让五皇子一时难以处理,大多数奏折都是报喜不报忧,大都夸赞新皇的宏图伟略。
五皇子对于这些溜须拍马的奏折嗤之以鼻,置之不理,只有一少部分人说的是江南大旱,巴蜀起义之事。
这些上报实事的大臣,五皇子都记在心里,对于那些溜须拍马之辈,他也放在眼里,亲贤远佞,这是一个贤君必须要做的。
今日,黄昏,忙碌了一天的五皇子,在清晨就开始批阅奏折,终于他也阅完奏折,准备出去散步。
现在皇城之上,俯瞰眼前一切,他明白了自己虽位高权重,但是责任又是何其重大。
为了四海升平,河清海晏,他一定要昼夜苦勤思政。这是五皇子登基之时,默默宣下的誓言。
有一句话说得不到的永远是最好的,在五皇子看来这句话真的是没错,昔日他一心想当皇帝,君临天下,可是如今他当上了,他的毕生愿望终于实现了。
然而回首看来,自己此时此刻却有一些想哭,为了这个皇帝,他不惜弑兄灭弟,众叛亲离,他的手里又有些几多的人命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