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一夜,肃穆萧杀。
后宫之内,一片灯火,白色的灯笼上,写着大大的“奠”字,白色的巨烛已经燃了一半了,一缕一缕的烛泪滴落,将巨烛装饰的宛若一座尖顶的建筑。
宫女们换上了白色的丧服,太监们的帽子上顶穗都换成了白色,宫中一片凄凄然的气氛。不时的传来几声哽咽,几声哀嚎。
举国之殇,为整个南国都蒙上了散不去的愁云。
而正在此时,大批匈奴的骑兵,已经侧道包抄,转向了去山海关的方向。
“大王,咱们此举,是否可行?万一山海关的兵马没有调动过去,我们只怕是要全军覆没啊。”
最前方的呼延思齐,骑着骏马,头也不回的说:“成败与否,在此一搏,不确定性已经如此之多,成败的关键,就看今晚这一战了。箭在弦上,不得不发,咱们既选择了这条路,就已经没有回头的余地了。”
暗夜里,他的眸子星星点点,发散出自信的光芒。
骑兵已尽数到齐,而汉城大量的兵马,正在调往雁门关的路上。
护城河外,呼延思齐带领一众骑兵,埋伏在了关门外。这时,一个刺探的信使,从后方绕到了呼延思齐的身边,对着他的耳朵,低低的用匈奴语说了几句:“大王,你猜想果然没错,另一旁的小路上,有着大批的官兵,步履匆匆,看样子是在赶往雁门关的路上。”
呼延思齐眼中的光芒更盛,向身后低低的问道:“兄弟们,都准备好了吗?”
身后的骑兵们扬起弓箭,精炼的钢铁的光芒划破了空气,在寒夜里闪出一道道精光。
呼延思齐站起身来,将浸了油的箭头点上火,“嗖”的一声,冲着天空射了出去。身后的骑兵也都翻身上马,一勒马缰,冲了出去。
“夜来卧听风吹雨,铁马冰河入梦来。”,这时的场景,犹如陆游《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》诗中描写的一般。一队队精炼的铁骑,踏着结了冰的河水,盔甲上泛出寒冷的光,高举着弓箭和长戬,口中用匈奴语喊着:“冲啊!兄弟们!”
淌过这冰河,便抵达山海关的城门底。留下看守的官兵数量虽不是很多,但也是比匈奴骑兵的人数要多的。
数月来的征战,屡战屡败,已经让他们丧失了不少信心,但即使这样,他们依然坚守在第一线,因为身后保护的,是自己的家人,正在守卫的,是自己的家乡。
忽然,瞭望塔上打瞌睡的哨兵,被一阵喊打喊杀声所惊醒。抬眼一看,发现远远的铁骑、兵器和骑兵身上的盔甲,在火把的映射下,散发出刺眼的光芒。
小哨兵被惊得跳了起来,急忙吹响了号角,吹完之后,向下大声呼喝道:“快醒醒啊!来人啊!胡兵入境了!大家快些起来,要作战了!”
吼罢,冲上烽火台,点起一阵阵狼烟。狼烟的威慑力是最大的,因为一旦看到狼烟,所有的兵马,马上都会进入战备状态,并且附近几个城池嘹望塔的官兵,也会迅速的集合,前往支援。
夜里正在休息的官兵们都被号角声和狼烟惊醒了,迅速的穿戴起了盔甲,抄起兵器,准备战斗。
骑兵已经过河了,不等他们全部上岸,这边的官兵就已经打开城门冲了出去。嘴里喊着:“冲啊!杀啊!”
骑兵的恐惧,他们是知道的,但是唯有应战,才是他们唯一的选择。
呼延思齐引领的骑兵,没有想到,在自己军队还没有上岸的情况下,对方的官兵就已经冲了出来,一瞬间还有些措手不及。
呼延思齐带头骑着骏马,挥着弓箭,先发射出了几发,前排的几名士兵纷纷中矢。这才鼓舞了骑兵的斗志,双腿一夹马肚,冲上前去,手里拎着的马刀,在对方的官兵群中乱砍,犹如砍西瓜一样,鲜血淋漓。人脸上,马背上,都沾满了鲜血。
护城军队由于占据有利地势,而且数量优于敌方,也没有呈现颓败之势,反而是骑兵们,一举没有攻破,便有些吃力,再加上一晚上的长途跋涉,兵马都很劳累,无法支持长时间的作战。
呼延思齐看到情况不妙,想着:这山海关怕是今晚攻不破了,我方已经有些损失了,对方有据点,不适合拉锯战,不能再与他们纠缠下去了
一边想着,一边口令就已经下达了。“诸位勇士们,尽快脱身,不要与他们缠斗,我们撤!”听到了呼延思齐的命令,骑兵们如获大赦,如果再纠缠下去,可能就真的撑不住了。于是这帮铁骑,纷纷打了个唿哨,驾着骏马,回头过了呵,沿途一路狂奔,快速的脱离了战斗。
守城官兵们损失惨重,骑兵的状况也好不到哪里去,双方都遭受了重创。而此时,天已经朦朦亮了。
这日一早,五皇子身着一袭丧服来到朝堂,对台下的诸位大臣说道:“诸位爱卿,父皇在昨夜午时,驾崩了。”
台下的诸位大臣,脸上露出悲痛欲绝的神色。
这时,五皇子拿出一封圣旨,说道:“这是父皇的遗诏,父皇在病逝前,曾叮嘱我,要亲自宣读。”
群臣纷纷跪下,“臣等接旨。”
“奉天承运,皇帝诏曰:今寡人立此遗诏,愿将太子人选公之于众。”
五皇子打开圣旨,眼前一阵发黑,差点没有站稳,摔倒在台上。
原来,遗诏里钦定的太子,不是他,而是他的弟弟,六皇子。遗诏中,他只是一个护国大将军。
五皇子迅速稳定住了心神,心里早已经过了千百种的挣扎,最后稳着念道:“朕欲立五皇子为太子,朕驾崩之日,便是五皇子继位之时。尔等需要细心辅佐,忠心耿耿,若有二心,杀无赦。另,远疆局势不稳,诸王早已提出,想要一位皇子亲临,去安定政局,安抚民心,朕将这位人选,定成六皇子,尔等定要遵循约定,即日遣六皇子外派。钦此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