故宫文创项目进入落地执行阶段的第三个星期,林晚星带领的技术团队在AR扫描精度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。太和殿屋脊上的走兽纹饰在三维建模时始终出现边缘锯齿,全息投影时龙形图案甚至会出现短暂的像素断裂。
"激光扫描设备的精度明明达到0.1毫米,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?"技术总监张工将笔记本电脑推到林晚星面前,屏幕上显示着三维模型的断层分析图,"我们尝试了五种算法优化,误差率还是超过0.3%。"
会议室的白板上贴满了测试数据,林晚星盯着那张标注着红色警告线的误差曲线图,突然注意到一个细节:"等等,这些异常数据点集中在每天下午2点到4点?"她调出故宫博物院提供的环境监测记录,"这个时段的光照强度正好超过8000勒克斯,是不是光学传感器的抗干扰能力不足?"
顾亦辰推门而入时,正看到技术团队围着AR沙盘进行第七次测试。全息投影的太和殿模型在激光扫描下缓缓旋转,檐角的垂兽在转到西南方向时果然出现了0.5秒的图案缺失。
"联系设备厂商,要求更换高动态范围传感器。"顾亦辰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力,"同时启动备用方案,用结构光扫描补充光学扫描的盲区。"
然而更大的危机在三天后爆发。当文物修复专家周教授看到数字建模的《千里江山图》互动装置时,当场拍了桌子:"胡闹!你们竟然为了增强触感体验,在复制品表面添加凸起纹理?这完全违背了文物保护的最小干预原则!"
项目协调会上,周教授将检测报告摔在红木长桌上:"这些3D打印的仿制品虽然标注了'复制品'字样,但触感处理可能会误导观众对文物原始状态的认知!"
林晚星早已准备好应对方案,她打开平板电脑展示改良设计:"我们采用了温感变色技术,当观众触摸到非原始肌理区域时,表面会浮现淡蓝色提示光晕,同时语音导览会自动解释修复工艺差异。"她调出用户体验测试视频,"这是600位不同年龄段观众的反馈数据,92%的受访者表示能够清晰区分原始与修复部分。"
顾亦辰适时补充:"我们已经与故宫文物医院达成共识,将在装置旁设置'文物医生'讲解台,每周邀请修复专家现场演示传统工艺。"他将合作协议推到周教授面前,"这是我们新增的300万文物保护专项基金,用于支持数字化修复技术的研发。"
当周教授最终在修改方案上签字时,林晚星注意到顾亦辰悄悄在她手心画了个五角星。这个只有两人懂的小动作,让她瞬间驱散了连续加班带来的疲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