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冬奥会开幕的那个夜晚,林晚星和顾亦辰站在鸟巢的看台上,看着他们设计的"数字火炬传递"系统在主火炬周围形成璀璨的星河。当最后一棒火炬手点燃主火炬时,全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,而他们的两个孩子正在VIP席上挥舞着小国旗,脸上画着五星红旗的图案。
冬奥会结束后,他们接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邀请:哈佛大学邀请他们开设"文化科技"课程,分享数字时代的文化传承创新经验。第一堂课上,林晚星展示了"时光博物馆"从概念到全球巡展的全过程,当讲到最初那个被质疑"过于理想化"的创意时,教室里响起了会心的笑声。
"很多人问我们成功的秘诀是什么,"顾亦辰在回答学生提问时说,"其实很简单,就是永远相信文化的力量,永远尊重人的情感。"他调出工作室的价值观海报,"这是我们创业第一天就定下的:技术服务于人文,商业反哺于文化。"
工作室成立十周年庆典上,他们宣布了一个重磅消息:将启动"文化科技开放平台",向全球研究者免费开放除核心算法外的所有技术成果。"我们的目标不是成为行业垄断者,而是生态建设者。"林晚星在致辞中说,"只有当更多人参与到文化科技的创新中,我们的文明才能真正实现数字化传承。"
庆典的高潮部分,播放了一段特别制作的视频:来自全球各地的100位文化守护者,用不同语言讲述"时光博物馆"如何改变了他们的生活。其中有通过AR技术与已故母亲"重逢"的华裔女孩,有用数字模型修复家族教堂的意大利建筑师,还有用"文化基因库"找回传统舞蹈动作的非洲部落长老。
视频的最后,是张奶奶的那段旧手表故事,只不过这次增加了新的篇章:她的孙女带着自己的孩子,通过VR设备"参观"了当年的"时光博物馆",并对着虚拟的张奶奶说:"太奶奶,我会像您守护手表一样,守护我们的家族故事。"
庆典结束后,林晚星和顾亦辰带着两个孩子来到"时光博物馆"复刻展的闭展现场。工作人员正在拆卸展品,但那只旧手表和"繁星入怀"装置被单独保留下来,准备送往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。
"爸爸妈妈,这个星星装置会一直亮着吗?"念星指着正在进行最后调试的"繁星入怀"问道,她的眼睛里闪烁着和装置一样的光芒。
顾亦辰抱起女儿,指着装置底座上的一行小字:"你看这里写着'永远明亮'。"他看向林晚星,眼神温柔得像初见时那个清晨,"就像有些记忆,有些爱情,永远不会熄灭。"
林晚星握住他的手,两个孩子依偎在他们身边。展厅的灯光渐渐暗下,只有"繁星入怀"装置依然闪烁着温暖的光芒,仿佛将整个宇宙的星光都拥入了怀中。在这个由科技与人文共同编织的时空里,他们终于懂得:最好的时光,不是过去的回忆,也不是未来的憧憬,而是与所爱之人共度的每一个当下。
(全文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