固态电池原型成功的消息,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,在小小的研发团队里激起层层涟漪。苏晴团队士气高涨,凌辰却敏锐地意识到潜在的危机。
"我们有多少专利?"在周例会上,凌辰突然问道。
苏晴愣了一下:"目前只申请了3项核心技术专利..."
"太少了!"凌辰将一份文件扔在桌上,"这是凌氏集团过去三年的专利布局,仅电池相关的就有47项!"
众人倒吸一口凉气。他们一直专注于技术研发,却忽略了专利这个商业战争的重要武器。
"凌志远虽然是个混蛋,但在专利布局上很有远见。"凌辰指着文件,"他早就预料到固态电池是未来趋势,所以提前在材料、结构、工艺等领域布下了专利地雷。"
"那怎么办?"团队里最年轻的工程师小李急了,"我们的技术路线和凌氏有重叠,会不会构成侵权?"
凌辰走到白板前,画了一个金字塔:"专利战有三种打法。最低级的是规避设计,中级是交叉授权,最高级是构建专利池,让对手无路可走。"
他擦掉金字塔,写下三个名字:"张启明、李教授、国际专利局。"
"张启明是凌志远的财务总监,王伯已经查到他挪用公款的证据,我们需要用这个交换凌氏的专利信息;李教授是苏晴的导师,材料学界泰斗,他手里有几项关键基础专利;最后,我们要在全球主要市场同步申请专利,构建专利壁垒。"
接下来的一个月,星辰科技上演了一场教科书级别的专利布局:
第一步,凌辰匿名向张启明发送了一份"财务问题清单",对方连夜送来凌氏集团所有未公开的专利申请文件。原来张启明早就想跳槽,只是苦于没有筹码,凌辰的出现正好给了他机会。
第二步,苏晴带着原型电池拜访导师李教授。老教授看到测试数据后,激动得彻夜未眠,当即决定以专利入股的方式加入星辰科技,将自己的5项基础专利授权给公司使用。
第三步,凌辰动用股市获利的资金,聘请全球顶尖的专利律师团队,在中、美、日、欧等12个国家和地区同步提交了38项专利申请,覆盖材料、结构、工艺、系统集成等全产业链。
当凌志远还在为新能源汽车项目融资焦头烂额时,星辰科技已经悄然构建起一道坚不可摧的专利壁垒。
"现在我们有多少专利了?"苏晴看着最新的专利清单,满眼都是小星星。
"已授权12项,待审38项,加上李教授的5项,总计55项。"凌辰合上文件,"足够让任何试图抄袭我们技术的人付出惨痛代价。"
这天晚上,凌辰接到王伯的电话:"小少爷,凌志远的新能源汽车项目遇到麻烦了,电池续航始终达不到设计标准,投资方开始撤资。"
"我知道了。"凌辰嘴角勾起一抹冷笑,"告诉他,星辰科技愿意提供电池解决方案,价格好商量。"
鱼饵已经放下,就等大鱼上钩了。凌志远绝不会想到,他苦苦追寻的电池技术,竟然掌握在自己最想除掉的侄子手里。这场商业战争,从一开始就注定了结局。